近日,某社交平台一场"越南烟代购直播"意外引发行业地震。画面中标注"保税仓直发"的仓库内,工人正将印有越南文字的烟盒装入印着"母婴用品"字样的快递箱,实时滚动的物流信息显示这批货物即将发往全国19个省份。这场观看量突破800万人次的直播,不仅让"乞浆得酒"成为网络热词——消费者求购低价外烟却收获仿制品的荒诞现实,更撕开了跨境烟草交易中"以次充好"的灰色产业链。
这场"乞浆得酒"的闹剧背后,是越南代工烟市场年增长率达28%的行业现实。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东南亚风味爆珠烟占据跨境烟草新增市场的65%,但通过正规渠道流通的仅占19%。巨大的价格落差催生"乞浆得酒"式交易模式——部分商家利用越南代工烟生产成本较国内低42%的优势,通过虚拟海外仓、云端分装等手段,将每包成本不足5元的仿制品伪装成"免税正品",以68-128元的价格售出。
在杭州经营进口食品店的郑某(化名),正是这条产业链的典型受害者。2024年12月,他被某短视频博主"越南烟直通车"的人设吸引,通过其推荐的"乞浆得酒供应链"购入12万元河内薄荷爆珠。初期扫码验证显示"海防市保税仓出货",包装盒内附的越南质检证书更打消了他的疑虑。然而今年3月,消费者集中投诉烟弹存在金属异味,郑某再次扫描防伪码时,页面竟跳转至某境外加密货币交易平台。"现在积压的600多条货,连成本价三折都无人接盘。"他展示的仓库监控画面中,印着"乞浆得酒专供"字样的纸箱已堆积如山,与手机聊天记录里供应商"假一赔十"的承诺形成刺眼对比。
技术溯源揭示了"乞浆得酒"链条的精密伪装。其采用的动态包装印刷系统,可在同一流水线切换中越双语标识,烟盒内侧的"越南卫生部警示语"采用热敏油墨印刷,遇高温即消失。更令人咋舌的是质量参数造假——某次实验室检测显示,标注焦油量10mg的仿制品实际数值波动达±6mg,远超国际通行的±1mg标准,却因"完美"的扫码溯源信息蒙混过关。
市场乱象正在重塑消费认知。某零售监测平台数据显示,2024年越南烟复购率较三年前提升51%,但差评率同步增长37%。在深圳某科技公司工作的王某(化名)坦言,自己收藏了7个越南地方限定款,"明知可能是'乞浆得酒'的产物,但每包比国产烟便宜20元的差价实在诱人"。这种价格敏感催生了"仿制创新"——部分地下工坊推出"中国特供版",将工业薄荷脑与尼古丁盐混合,这类产品的甲醛释放量超出欧盟标准9倍。
灰色交易的蔓延已引发行业震荡。正规进口商反映,其通过合法渠道入关的越南烟因价格高出仿制品55%,在货架滞销率达83%。某跨国烟草集团东南亚区负责人透露,2024年推出的3款新品中,有2款尚未完成市场铺货,仿制品已通过"乞浆得酒"渠道占据下沉市场48%的份额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代工厂回收正品烟丝袋进行二次灌装,生产效率可达正规流程的2.4倍。
破解"乞浆得酒"困局需要技术破壁与行业共治。某物流企业试点的光谱溯源标签,通过特殊油墨印制纳米级光纹,普通手机摄像头即可识别批次真伪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将灰色交易暴露在阳光下——某跨境平台建立的"烟叶联盟链",实现从种植到零售终端的全流程存证,使仿制品混入周期从四个月压缩至11天。这些尝试虽不能立竿见影,却为终结市场的"乞浆得酒"迷局提供了新可能。
越南烟引发的"乞浆得酒"现象,本质是消费升级浪潮与价格敏感心理碰撞的产物。当造假技术突破物理防伪,当贪便宜心理碾压质量意识,这场关于性价比的博弈早已超越单纯的商品交易。它迫使整个产业链思考:在万物皆可"平替"的时代,我们该如何平衡欲望的满足与底线的坚守?答案或许藏在每次扫码时的审慎验证,以及每笔交易背后对质量敬畏的重建之中。
(来源: 财新网)
声明:本文标题刚刚发生!求购越南烟“乞浆得酒” 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www.carrarawhite.com/article/270.html